大师的报国情怀,上海志琪缅怀钢铁大师
发表时间:2018-06-19   浏览次数:1344次
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,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立的,为了民族复兴,一代代知识分子,接力奋斗,勇攀高峰。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就点赞院士,称他们都是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的民族英雄。
端午节之际央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“誓言无声”,聚焦那些在科技强国的进程中,秉承爱国主义,献身国家利益的科学家,和他们带给后来人的无穷力量。首先来认识中科院院士柯俊,他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,是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,也是我国金属物理的奠基人,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。去年8月8日,柯俊院士在北京逝世,享年101岁。但他留下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却值得永远铭记。








终于走上了回国的征途,英国边防官员说:“再见,任何时候你感到需要,欢迎回来。”我对他说:“再见!”但是我对自己说:“我已把未来和祖国人民紧密地连在一起,千灾万难,我将永远心向社会主义,绝不回头。”
 


就是柯俊生前手稿里的一段回忆,回忆里的这段誓言,正如他研究的钢铁一般,早已注进了他的骨髓深处。1951年,柯俊因为首次发现了钢铁中的贝茵体切变机制,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。1953年,已是英国伯明翰终身讲师的柯俊坚持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。


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鲁宁:
       柯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:“我的国家是需要我的,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还在饥饿线上挣扎。而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的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。“ 


1917年出生的柯俊曾在炮火中辗转求学河北工业学院、武汉大学,后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。为了牢记历史,他和夫人坚持把结婚日期选在了9月18日。


柯俊之子 柯明:
       把原来在沈阳上学,就是因为“九一八“(事变)所以才逃亡到关内,在外国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,所以他希望国家强大。他希望民族能够复兴,这个是非常坚定的。 


这几本泛黄的教材和手稿一直被珍藏着,他们见证着柯俊开创的若干个里程碑。新中国钢铁工业落后,亟需培养大批专业人才,回国后的柯俊被派往北京科技大学前身北京钢铁学院工作。在这里,柯俊开始布局钢铁材料的学科发展,自编讲义,制定教学大纲,开展科学研究,培养中青年教师。
一切从零开始,迎难而上。新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,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就是柯俊在这里一手创办起来的。他还率先在全国开设起电子显微镜学。 


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柳得橹
        他的想法就是,你必须要有先进的设备,看到微观的组织,你才能搞好你的钢铁,没有先进的研究手段,你拿不到第一流的数据和结果,那你得不到最好的结果。 


从一穷二白开始,柯俊为新中国钢铁产业起步培养了大量人才。1996年,中国钢铁产量突破一亿吨,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。有人认为钢铁行业到头了,再继续研究,也没什么前途了。
 
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柳得橹
        他从科学的态度,他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发展的,钢铁生产量、节能减排、汽车轻量化,这都是国家,或者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问题。如果从个人做出成果的角度来考虑,肯定是什么新做什么来的成果快。他考虑问题还是从国家大局出发。
 
从节能减排出发,柯俊提出了超级钢的研究方向,如果能实现钢材强度翻番,生产一吨钢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能源,还将对汽车以及火箭、装甲设备等国防工业领域产生巨大影响,他的努力最终促成了国家立项。 


柯俊(生前接受采访):
        能够跟上新的,而且创新,一个能够完成当前国家任务,另外一个,让眼睛看十年以后。 


而也正是当时的前瞻判断,让我国的超级钢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。去年8月24日,中国科学家团队又最新研制出屈服强度达到2200兆帕的超级钢,比世界上先进国家使用的钢材性能提升了一倍。
认为对的东西,柯俊敢于去争取,错的结论,他也有勇气推翻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他曾不顾考古学界早已形成的关于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人工冶铁技术的国家“的结论,在实验室反复模拟测试,找出论证的漏洞,使他们放弃了先前的结论,而赢得世界的尊重。 
柯俊之子 柯明:
        做为一个科学家,你必须对历史负责任,对社会负责任。就宁可没有,不能做出假的东西。




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韩汝玢
        必须扎实,不许弄虚作假。他的那个学风,直到现在我们这些接班人,都特别的珍惜。
 
不仅要学出本事,还要实事求是。柯俊这份治学的严谨让很多学生感到终身受益。 


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潜伟
        先生一直是以实证主义出发,而且他信奉的也是科学,非常讲证据。我们将来要继承先生的遗志,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。
 


回国后的六十多年里。柯俊始终铭记的当初的誓言,助力着祖国的崛起。去年8月8日,这位钢铁大师走完了他的百岁人生,根据柯俊生前遗愿,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母校武汉大学,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教学。在生命之旅的最后,他仍选择为深爱的祖国很和人民尽最后一份力。 


柯俊之子 柯明:
        他说最后能为科学做点事,也是不错的事情。给学生做一个解刨,对医学教育和研究有些作用,使他有一个机会在最后为他心爱的科学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吧。